8月1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丹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新成就。他提到,“十四五”期间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7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8.5%,科学健身指导通过APP、短视频和直播间走进千家万户。全民健身浪潮的到来,意味着健身运动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形成重塑民族体质、塑造民族精神的强大思潮,成为新时代健康中国的鲜明底色。
健身风尚蔚然成风,健康理念点亮群众生活。清晨的公园中太极拳行云流水,傍晚的小区里健身操活力四射,“Keep”用户运动打卡的轨迹在地图上织点成网,爆款的瑜伽垫在居民客厅中化身私人修行道场,广场舞的动感旋律逐渐成为夜晚不可或缺的BGM。一个个“燃烧卡路里”的小场景,见证着国民强健体魄的意识觉醒。唐代孙思邈提出运动能“百病除行补益延年”,当下全动健身成为“顶流”风尚,背后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追求。在全民健身过程中,人们收获“倍儿棒”的身体,也迎来从“有病找郎中”到“上医治未病”的观念革新。体育运动逐渐演化为个人进行自我形体塑造的仪式,成为产生多巴胺的快乐信使,成为个体在“快节奏”时代背景中找回自我的“定海神针”。这一切都源于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体育产业提质升级,健康底蕴夯实发展根基。全民健身的持续升温,折射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体育锻炼从“可选项目”逐渐成为“生活必需”,这为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苏超”出圈,正是各地对体育健身事业探索升级的生动实践,多地群众体育赛事超越单纯竞技概念,通过“去职业化”降低参与门槛,以创新供给释放参与潜能,用日臻完善的赛事体系打造助推全民健身的“强力引擎”。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正在重塑消费场景: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线上健身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共享健身仓让运动更便捷这些创新实践让体育消费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选择。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产业的特殊意义在于,它通过促进全动,持续积累健康“财富”,健康资本的累积,既减轻了社会医疗负担,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既是市场驱动的产业升级成果,更是国家着眼民生与发展的长远布局。
健身设施普惠共享,民生温度彰显执政初心。“十四五”开端之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较“十三五”以来激增超三分之一。这既是运动空间的拓展,也是对“发展为了谁”的庄重解答。《礼记》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大同”的描述,阐释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共同理想。亮眼数据背后,是对“以人为本”政策的温暖守护。各地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蔓延,平民化运动成本有效缓解“精英化”健身与“大众化”运动的对立。每一条延展的步行跑道、每一块升级的篮球场地、每一个新建的健身驿站,都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庄严承诺,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象化表现。
全民健身浪潮涌动,既是民生温度的生动注脚,也是民族精神的鲜活写照。从政策护航到社会参与,运动基因正悄然融入民族肌理,让健康中国的图景愈发清晰。这场全民共赴的健康之约,必将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昂扬向上的时代新风拂面长存。
ballbet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