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现实的跑圈中,很多人却在这两个问题上越走越偏,逐渐背离了跑步的初衷。
我们社区有位 52 岁的老大哥,ballbet贝博一开始我和他在晨跑时结识,那时候,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跑步节奏,每周跑 3 - 4 次,每次跑 8 公里。
可最近我再次和他相遇,却发现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他的跑步频率大幅提高,跑步距离也增加了不少,月跑量甚至达到了 300 公里!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爱上了马拉松,还立下了宏伟的目标——全马要跑进 3 小时 30 分。
50 多岁的人了,还能为了爱好勇敢追梦,着实让人钦佩,但当我仔细观察他,却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真的大可不必,追求马拉松、突破成绩,对于一个 50 岁以上的跑者来说,真的有必要如此拼命吗?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 50 岁以上的跑者中,因过度训练导致半月板损伤和髌骨软化的比例高达 62%。
在当下的马拉松圈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有些跑者看到别人能够完成马拉松挑战,便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也可以。
于是,他们开启了疯狂堆跑量的模式,今天抬腿就是半马,明天起步就是 30 公里,天真地以为只要跑量足够,成绩自然会提升。
医学专家早就明确指出,50 岁之后,人的身体机能会发生显著变化,身体肌肉弹性会下降 40%,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肌肉拉伤的几率会飙升至 83%。
所以,50 岁以上的跑者真的别把成绩看得太重,也别妄图在短时间内突破个人最好成绩(PB)。
忘记成绩的存在,静下心来,慢慢去训练、去跑。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能够完整地跑完一场全马,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英国运动医学多年前针对 50 岁后的中年跑者做过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这些跑者中,有 57% 的人都存在“配速焦虑症”。
他们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强撑着自己在跑极限的速度,只盯着手表中的配速,却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心率。
对于 50 + 的跑者来说,佩戴心率手表去跑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设置好合理的心率区间,一旦心率超过被提醒时,就要学会及时降低配速,将心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同时,我们还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运动 App 记录,如果连续超过 3 天突破心率阈值,这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已经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此时一定要立即休息停跑,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
50 岁之后,我们的身体已经不再年轻,跑步应该是为了保持健康、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追求那所谓的成绩。
真正的健康跑,并不在于创造多么好的马拉松成绩,而在于我们能够坚持这项运动,并且合理地去训练。
希望所有 50 + 的跑者都能铭记这些要点,告别误区,健康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